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滚动 > >  正文

真深度解析·以父之名与教父(精神分析)

2023-01-28 16:05:59 来源:哔哩哔哩

以父之名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曲,个人认为算的上周董的巅峰之作,同时也是整个华语乐坛最优秀的几部作品,今天给大家来解析一下这两部作品,本人音乐懂得不多,如有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多多见谅。如果觉得有道理,还请大家多多点赞支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歌名的以父之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个可以按剧情的表面意思来理解是为了父亲被杀而报仇,另一个所指的是前现代社会中的父性权威,最好的例子当然就是教父,尽管不是父亲却有胜似父亲,但这里的父指向天父和上帝的侧面比较少,更多的是因为在西方的前现代社会中,父性权威与道德权威的位置是由教会来占据的。

在一段意大利语的圣经之后,我们会听到一段有点歇斯底里的女声叫喊作为前奏的一部分,为整个歌曲奠定了偏向悲伤基调,我们在这里稍微过度解读一下,可以想象一下某种最原初的悲剧事件,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只存在绝对的一(the one)太一,一的内在矛盾和内在分裂,产生出了多,才发生现实世界的宇宙大爆炸,才出现了空间和时间,这个时候真理以及绝对本身都是不完整的了,就像海森堡测不准定律,我们总是无法完整的认识的世界本身,而eva中的人类补完计划就是试图补全这种缺失,但也正是因为有缺失我们才能存在,在一些时候上帝只是这种一的代名词。同样的这种矛盾的张力推动着我们也带到了我们语言和社会关系中,也是就婴儿的俄狄浦斯时期。

在俄狄浦斯阶段之前我们的缺失被母亲所填补了,但母亲并不能一直陪着我们,常常也会做别的事情,母亲缺席的原因引出了父之名,婴儿认为父之名就是母亲缺席的原因,于是婴儿认同了父之名,并认为自己只要拥有了父之名,就能回到原本圆满的母子共同体,于是认同了父之名,这里的父之名并不是现实的父亲而是语言的符号秩序本身,也是在最低限度上组成社会的部分,是人想要说话和进入语言所必须认同的东西,这种秩序会让人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和说出来的话强行认同成一样的,在根本上结构着主体,所以同时也是一种阉割,父之名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父权等级制。真正的疯狂不在于言语不着调而在于主词是宾词,也就是黑格尔的无限判断,精神即骨头,真正的主体被不是主体的东西规定并结构着,可以说理性的最内核正是非理性,正是一种疯狂。而一个人把自己完全当成不是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当他和他所在的位置完全统一,认为自己只是完全由一些外在社会网络关系所决定,也就成为疯子了。

如果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根本性的张力的话,也就能理解在开始的部分为什么是啊啊啊啊啊啊啊,歇斯底里的女性是真理之口。这种张力在语言之前,所以也一定要放到主歌的最前面。周董的歌中这段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还是非常有特点的,稍微过度解读一下。

回到mv的剧情中

剧情大致有两种解读方式

1.传统的复仇剧,男主小时候父亲被杀了之后,被收养后,和教父的女儿好上了,进入黑帮,最后复仇成功,成为黑帮大佬的故事

2,父亲死后被教父所收养长大,父亲死亡时的念头一直盘绕在心中,在中间的部分丢掉了枪暗示放弃了复仇,,在教堂回忆父亲的同时,5声枪声响起同时,父亲被枪击的同时,也暗示着清除了家族的5个敌人,最后一枪,是用钱来收买人杀死了背叛家族的自己的兄弟,虽然不是亲的,但胜似兄弟,在内疚和无奈之下结束葬礼。

第二种结局其实比上面反而要更好,因为即使复仇成功但为了爬上黑帮的位置也会牵连很多无辜的人,当一个人被父权秩序宰制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自由可言的,以父亲的名义去杀人,但父亲死时也是被以黑帮的秩序教父的名义杀死的,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循环,其实复仇成功了也只是变成了杀死父亲的凶手的一样的人,这种复仇反而是最大的不自由,并没有对这种父权结构做出真正有效的反抗,反而加入这种秩序去杀死别人的父亲。

当然对mv画面最正确的解读还是以上两种都不是,这首歌曲主要还是将教父的几部电影的含量压缩到mv里,和夜的第七章影片本身的画面是碎片化和没有整体的连续性的,强调的是碎片化的画面要符合歌曲的旋律与内涵,要想真正理解这首歌曲的内涵就仍然要去到教父原片里去找。

教父是一部体现时代性的片子,我不在这里详细介绍教父的剧情了,感兴趣的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在前现代中父性权威是人的欲望和道德追求的保障,但受到现代性的冲击后,传统的权威瓦解了,没有人坐在那个位置,但父权制并没有因此而衰落,对人的控制反而更强了,所有人都只是这个盲目运行的结构机器的一部分,也带来了每个人的现代性危机,生活中充满了无意义感。老教父的类似家庭的传统黑帮共同体和传统伦理在时代的作用下不得不面临解体的风险,就像忒西奥在教父去世后背叛教父,在临死前说出背叛的理由与教父无关,只是因为生意,因为世道变了,电影的背景正好是资本主义崛起,社会的中心成为了金钱,一切都是生意,三部电影中的重点更在二代教父迈克身上,迈克在一开始并不关心家族事业,但当老教父遇刺之后,不得已接受了家族事业,从此迈克的命运就不由自己掌握了,在成为了教父之后只能一路的干坏事,为了保护家人而杀人,但也什么都没保护到,迈克一生最核心的关键词是,痛苦,无奈,迫不得已,看似有的选其实根本没有的选择,重要的是迈克并不真的以自己的意思来干坏事,而是因为他是教父,占据了父亲的位置,一方面迈克做的所有坏事都是他被迫做的,另一方面所有的事也是他自己选的,父之名就是符号秩序的化身,当一个人完全的符号秩序的支配那也就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了,父权制认为我们在上面提到的俄狄浦斯中的阉割本身是绝对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收到语言的符号秩序的宰制,认为人是被自己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统治的,而这个秩序最上面的"皇帝"在现实中的投射物就是菲勒斯(不懂的可以百度下),比如一些大男子主义者会认为女性打扮和化妆是为了给男人看的,更准确的说是给菲勒斯提供享乐,同时认为只要爬到父权制的最高点,把一切踩到加下,就能得到所有的快乐,父权制本身就是比较荒诞的东西,而精神分析则告诉我们自我和自我之间总有一个裂缝,这种裂缝则是无论遭到了多么强力的压迫,现实的迫不得已,总有一个最小的反抗空间,人不仅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担责,还要为从自我来看没做过的事担责,也就是无意识主体接受并认同了这种父权制,这种无意识的罪是更根本的是意识看不到的。

而老教父要告诉我们的则是,教父并不直接是教父,而只是装作自己是教父,我们可以从原剧中找到很多的细节,比如老教父其实也怕卢卡,不想在过节的时候见卢卡,还有其他许多小细节,可以让我们把握到教父和其自己的不一致,老教父知道自己之所以是教父只是因为别人把他当作教父,而迈克在杀死亲哥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失去了这种距离,这也是为什么一定程度上老教父能留有体面的离开,而迈克不行,迈克晚年注定只能去寻找别的精神寄托来追求解脱。而被以父之名的父权制压迫的最深的不是别人恰恰迈克自己,因为所谓父权制的顶端仅是一个空位,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追求到的东西。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老教父面临到迈克一样的选择,会不会真的为了父之名而杀死自己的亲人,正是老教父和教父位置保持的距离,老教父一定能坚持住自己体面的原则吧,当父权的游戏玩不下去的时候就翻桌子吧,打破要必须杀死亲兄弟才能维持循环的结构,这个时候才是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人主体性的体现。

迈克所面对的问题其实同样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一直被时代以及很多东西不可避免地推着,看似有很多的选择但其实根本没的选,单一化,线性化的父权中心主义根本上排斥着多元,如果教父有什么能告诉今天的我们的,那应该就是不要被这种秩序完全异化了,不要成为“疯子“,要有最低限度的反思性,因为人一定是不能被这种单一化的秩序所定义的,这种秩序本身只是无头的,是人所使用的工具在回过头来定义人自己。

所以个人对《教父》电影的定位应该是时代的变化,以及人在命运下以及父权下的悲剧,甚至要杀死自己最亲的亲人。但如果捧成男人圣经还要真的从一句句话中学到什么,并在现实中用上还是大可不必,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也看到迈克最后什么样了

而《以父之名》的主题不应该是复仇,mv中父亲的画面应该是同时对应着老教父的父亲老教父自己,真正的主题应该是一个人的心和灵魂都被父之名,符号暴力无情的碾过,发出的最后的。

最后找几段歌词来解释: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

犯着不同的罪

我能决定谁对

谁又该要沉睡

争论不能解决

在永无止境的夜

关掉你的嘴

唯一的恩惠

挡在前面的人都有罪

后悔也无路可退

以父之名判决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上是我们前面的俄狄浦斯阶段被阉割过了,所以身上总是少了一块,当我们回过头来把握和体验这种缺失的时候,总会感到一种不一致,就会把它感受成罪,也就是象征的债务。而这里的以父之名判决,这里的父应该是教父,在教父还在的时候,所有的罪由上面的父来承担,所以可以理所当然的判决别人,挡在前面的都有罪,可以看到一部分传统等级制的逻辑。而到了后面

仁慈的父我已坠入

看不见罪的国度

当老教父离去的时候,迈克自己成为教父的时候,发现没有人能够承担这些罪行,父只是一个空的位置,不存在这种保证,,所以转变成了连罪都看不见,而仁慈的父又转变成了天父,只能转而去寻找更上一层的父,才能缓解以前犯下的罪带来的内疚,所以迈克一定会走向宗教。

父亲牵着我的双手

轻轻走过

清晨那安安静静的石板路

真实的父亲与象征的父亲也就是父之名是对立着的,当父亲去世之后,父之名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反过来当实在的父亲先生的时候,象征的父亲父之名也会退场,当迈克回顾自己作为教父的一生的时候,也许只有回忆起真实的父亲,自己才能够从象征的教父的位置上脱离开吧,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一段会是双重唱

标签: 黑帮大佬 俄狄浦斯 中心主义 以父之名 最后一枪

上一篇:
下一篇: